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 王悅 兩會報道

作為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的風也吹到了生豬養殖產業。

“智能化時代,讓中國養殖業向國際先進生產水平邁進,讓中國從養豬大國走向養豬強國,我們已經具備了條件。”全國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董事長秦英林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將繼續聚焦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持續推進養豬業的智能化發展建言獻策。

科技賦能養殖業

從ChatGPT的出現到DeepSeek的爆火,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開始發力推進智能化發展,生豬養殖產業也不例外。

在秦英林看來,養豬是傳統產業,新時代要用智能化賦能,升級為現代產業、未來產業。

作為實體企業,牧原股份更加關注的是當前前沿的智能化技術、裝備工具如何能夠在實體企業的業務場景裏麵得到應用,這也是牧原股份2025年創新規劃裏麵非常重要的工作,讓前沿的工具、產品配合上牧原內部廣泛的應用場景來產生價值。

在秦英林看來,智能化的應用是一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一個過程。應用的目的是要徹底解放人工勞動,把從業者從體力勞動甚至繁雜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樣我們智能化才真正的為人類服務。

據了解,牧原股份已實現水、料、氣的智能管理。不僅能夠做到智能化供給豬的飲用水,全程無菌無毒,還有飼料也實現了智能化的供給和喂食,做到一日一配方,營養均衡;並且通過空氣過濾智能豬舍,讓豬呼吸到超淨的空氣,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環境中,同時有效除掉豬生長過程中排出的髒臭氣體。此外還有一些複雜的技術,也已經運用上巡檢來做健康管理,智能診斷。

未來,牧原股份將進一步加強研發創新。在智能裝備研發方麵,希望將人形機器人、智能手臂等應用在生產中,逐步把養殖場內的勞動者從給豬打針、喂奶等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生產工作者成為後台的監管和操作員。

“這樣,中國農業的發展就會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智能時代;中國養殖業向國際先進生產水平邁進,從養豬大國走向養豬強國,已經具備了的條件。”秦英林說道。

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國和豬肉消費國,隻有推動生豬行業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地保障老百姓豬肉供應,實現重要供給保障能力的增強。

在秦英林看來,生豬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備三個特點:一是產業好;二是產品好;三是從業者好。

這不僅意味著要用智能化來裝備行業,實現高效生產和綠色低碳,還應要求豬肉不僅味道更佳、營養豐富,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擁有美好的生活。同時,通過智能化改造,讓從業者能夠在更舒適的環境中工作,甚至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完成作業。

因此,在把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景象具象化時,秦英林這樣形容:“養豬工作人員坐在辦公室裏電腦前,指揮智能裝備在養豬場裏勞作,養出來的豬肉價低又美味,同時實現養殖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把工作人員從養殖場裏徹底解放出來,現在也在嚐試著去開始做,與一些高效、科技企業,逐步開展相關的研發,有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一步一步把現場的勞動人員解放出來。如何讓消費者吃上更香的豬肉,這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秦英林如此說道。

為此,他提出從五方麵入手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第一,持續推進養豬業的智能化發展,賦能生豬產業成為現代產業;第二,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第三,構建科學的種豬育種體係;第四,持續推進豬病淨化;第五,持續推行全價日糧,營養平衡、節糧增效、低碳減排。

值得一提的是,秦英林所提出的科技賦能養殖業這一觀點與中央一號文件指引的戰略方向完全一致。

在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製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在秦英林看來,農業新質生產力主要表現在生產方麵。第一是高科技。農業發展一定是要用現代科技,特別是智能化,要用到農業生產中,讓傳統產業升級成為現代產業,更要成為未來產業。特別是當前人工智能的融入,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是高效率。要從更高的標準上來提升,利用智能化裝備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讓效能最優最大,要高產,生長速度快,生產成績好,瘦肉率高,肉質要好,肉質要香,同時還要要節省飼料,這些都是高效的標誌。

第三是高質量。一定是綠色低碳;同時,把原來的舊產能,用現代的智能去賦能,升級為現代產業,同時原有從業人員升級成為現代職業工人,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讓社會財富繼續保存。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